寻访于都: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

寻访于都: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

  3月15日早饭后,我们驾车来到于都河畔的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。

  一、地理位置

  于都,位于江西省南部,赣州市东部,贡水中游,东邻瑞金、会昌,南连会昌、安远,西接赣县区,北毗兴国、宁都。土地革命时期,于都地处中央苏区西南角,是中央苏区的中心腹地,在地理位置上处于相对中心的位置,距瑞金、兴国均为88公里,距宁都99公里。

二、寻访见闻

 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景区有一个很大的停车场,把车停好后,拾级而上,是新长征再出发的新建广场。从新广场右转下台阶,就到了于都河(贡水)畔。广场一侧,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。距离纪念馆300米左右,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就耸立在出发地旧址旁边。

  长征出发地的人民,永远怀念着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,永远想念着那支从这里出发的人民子弟兵。今天,正巧赶上春季新兵送别仪式在纪念园举行,很有纪念意义。

三、铭记历史

  第五次反“围剿”胜利无望,博古被迫于1934年5月下旬召集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,讨论反“围剿”形势,提出今后反“围剿”作战方针的两种方案:一是红军主力“留在中央苏区,转入游击战争”;二是坚决“保卫中央苏区到最后,同时准备将我们的主力转移到另一个战场”。1934年6月16日,共产国际电示中共中央同意执行第二方案。中共中央书记处随即决定成立由博古、李德、周恩来组成的中央最高“三人团”,负责秘密筹划和领导主力红军战略转移的一切事宜。

  于都县城距离信丰、安远间的敌第一道封锁线较近,抄小路仅90公里。从于都出发,部队可以快速到达预定地点,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向西转移。当时,红军主力大都在兴国、宁都、石城、长汀一带作战,于都显然是前线部队快速撤离、集结的理想地域。1934年10月16日,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。从17日开始,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两个野战纵队共8.6万余人,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,开始了著名的长征。

  根据红军回忆录,红军渡河是在10月份,当时于都河处于枯水期,平均水深为1到3米。所以,红军从于都的8个渡口出发时,有5个渡口是搭设浮桥。为使渡河行动不被敌军发现,所有行动只能在夜间秘密进行。从1934年10月17日夜间至20日,在4天的时间里,红军每天下午5点开始架设临时浮桥,架设需要4个小时完成,通宵渡河后,第二天早上6点半之前又将浮桥拆除。为了不留痕迹,红军夜间渡河时,每个连队只配发4个火把,早上还要把河滩上的脚印清除掉。

  在34万于都人民的紧密配合下,8.6万人的中央红军在敌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渡河开始长征。直到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,敌人才知道红军已经向西南突围。这段历史被后世誉为“30万人共守一个天大的秘密”。

  上图中,是未婚妻春秀为红军战士谢志坚打的绣球草鞋,以此为信物,爱情坚贞不渝。谢志坚一直把这双草鞋珍藏在行囊当中。长征路上,这双草鞋只穿了两次:一次是部队过金沙江,当地百姓用船送红军过江时,谢志坚想起了度过于都河和春秀送草鞋的情景,他穿上了这双草鞋;还有一次是强渡大渡河,谢志坚又一次穿上了这双草鞋,再不穿可能以后就没机会穿了。解放后,谢志坚回到于都寻找未婚妻春秀姑娘,得知在他走后不久,春秀姑娘就壮烈牺牲。从此,这双草鞋变成了谢老一生的牵挂,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红军战士爱情故事的结晶。

  毛主席在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》中评价长征: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,长征是宣言书,长征是宣传队,长征是播种机。……总而言之,长征是以我们胜利,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。

 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,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,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,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。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中,我们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,传承红色基因,增强“四个意识”,坚定“四个自信”,坚决做到“两个维护”,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砥砺奋进、攻坚克难,在新的时代续写新的篇章,创造新的辉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