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1年8月26日,运维组在石家庄组织循环训练赛,推演土地革命时期红军经典战役《四渡赤水》。丫丫、象哥、我共3名选手参与推演。本次训练赛以想定一:一渡赤水进川西为条件组织了训练赛,现将推演情况复盘,与大家分享。
一、想定背景与推演结果
本想定以四渡赤水战役第一阶段一渡赤水为背景,按照历史条件,中央红军应在15日内西渡赤水河,尔后北渡长江挺进川西发展革命根据地。为体现当时国民党中央军和各地方军阀的矛盾关系,想定以川黔滇省界对蓝军的行动范围进行了限制。为展现中央红军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,想定不约束红军行动,允许在前3回合红军不暴露的情况下蓝军不加入推演,允许红军在总的战役企图下自主选择行动方向,并在保存有生力量、据守战役要点、完成战役目标等方面灵活抉择。在获胜条件设定上,设定了红蓝双方歼敌兵力速胜条件,红军损失超过15(约2万人)则蓝军速胜,蓝军损失超过20(约3万人)则红军速胜,红蓝双方任一方达到速胜条件,则当前回合结束后推演即终止,本局达速胜条件的一方胜。考虑到当年国民党军与中央红军悬殊的兵力对比优势,如推演15回合结束时蓝方(国民党军)未达到获胜条件,则红方(中央红军)胜。

本局推演,我推演红方,象哥推演蓝方。按照想定设定,红方在开局前3回合按照秘密行动条件,我把目标投向了黔军新8师,第4回合蓝军加入推演后,新8师先行一步选择了撤退,我则继续跟进,最后歼灭了这小股力量,川军郭勋祺部在川东一带筑起防线,阻止我向长江方向机动,在机动中我占领了一个非常好的位置,进可攻退可守,在消耗对方的同时,保留了大量的兵力。黔军、中央军、滇军受行动限制,仅在川黔边界一线布防,最终吴奇伟部选择跨过边界,虽然对我形成了巨大的威胁,但是因为前面打下的基础足够支撑我现在的消耗,推演至12回合,我达到了速胜条件,获得胜利。

二、推演过程
第1回合,军委纵队、红3、5军团在遵义集结,红1、9军团向黔军新8师所在地正安方向机动。

第2回合,红1军团向北机动与黔军新8师保持四十公里,红军主力沿铁路向北机动。

第3回合,红9军团向东机动,为下一回合包围进行准备,红军主力继续向北机动。

第4回合,蓝方先手,川军范子英、陈万仞部向东机动,郭勋祺部向南机动,黔军教导师向赤水方向机动,黔军新8师向北撤至道真,黔军主力向北进至仁怀,周浑元部进入金沙以南地区,吴奇伟部向北机动,周浑元99师由贵阳向北机动,潘文华部的几个旅沿长江向东机动。红方行动,红军兵力继续向北对黔军新8师进行追击。

第5回合,蓝方先手,川军范子英、陈万仞部继续向东机动,郭勋祺部向东机动,黔军教导师进至赤水,黔军主力向北进至回龙,周浑元部进入金沙以北地区,吴奇伟部向北机动进至遵义及以北地区,周浑元99师向北机动进至刀靶水,潘文华部的几个旅继续向东机动。红方行动,红军主力向北对黔军新8师进行作战,成功歼灭新8师。

第6回合,红方先手,红军沿川黔边界向西机动。蓝方行动,川军范子英、陈万仞部向东机动,黔军主力向东北方向机动,周浑元部进至茅台,吴奇伟部进至娄山关,周浑元99师进至遵义,郭勋祺部进行防御,赤水等夺控要点的守军进行防御。

第7回合,蓝方先手,蓝军兵力继续向红方机动,郭勋祺部加强防御,防止红军冲破防线。红方行动,红军在继续向西机动的同时集中兵力,避免出现薄弱环节。

第8回合,红方先手,红军越过边界线进入四川。蓝方行动,蓝军继续向红军方向机动,郭勋祺部放弃防御。

第9回合,红方先手,红5、9军团、军委纵队向西机动,集中红军全部兵力对西北侧的敌人进行作战,并且成功歼灭。蓝方行动,蓝军继续奔赴战场,郭勋祺部队对红1、3军团发起作战准备。

第10回合,蓝方先手,川军范子英部向东机动,阻止了红军冲破防线的可能,陈万仞部到达范子英、郭勋祺部以西,随时可以进行支援,吴奇伟部到达川黔边界线上,防止红军南撤,黔军主力紧随其后,而孙渡部继续向北机动。红方行动,红方选择对范子英部进行作战,双方各得1分。

第11回合,红方先手,红方继续对范子英部进行作战,裁决为1:1。蓝方行动,吴奇伟部越过边界线,给红方加8分,通过三面包围的态势,对红1、3军团进行作战,双方各得1分。

第12回合,红方先手,红方继续对范子英部进行作战,裁决为1:3。蓝方行动,吴奇伟部兵力进行调整,对红1、3军团形成五面包围,获得4分。

至本回合红军取得兵力分21分,达到想定速胜条件,红军获胜。
三、复盘点评
本局推演最终红军获胜,其主要的获胜点是在红军先一步打掉了蓝军一部兵力,同时占据有利地形,在蓝军兵力不足时,进行猛烈进攻,后期逼迫蓝军跨界战斗,加快了推演的进程,使蓝军还未完全开始大规模战斗的时候,红军已经达到了速胜条件,结束了比赛。
通过几次的推演,我已经有了一些想法,于是这一局选择对蓝方最少的兵力进行歼灭战,一步一步建立对自己有利的态势,设法让蓝方不得不越过边界来与我对决,通过各种想定条件的合理运用达到了获胜条件,这从结果看我是达到了目的,但是如果继续推下去的话,由于已经处于敌人的包围圈,很大的可能就交代在这里了,从侧面印证了为什么当年红军选择向西走而不是向北。
从蓝军的角度来看,蓝军通过舍弃一部分兵力拖延住红军的前进,是自己的大部队得以赶赴战场,虽然不得不跨界作战,但是可以看到最后的整个态势是对蓝方有利的。
